孟子故里行
贺卫方
隶属山东济宁市的邹城市是孟子故里。我在近二十年前曾有机会到曲阜参观,孔府、孔庙、孔林都看过,那些建筑的雄伟,尤其是孔庙建筑,完全可以与紫禁城这样的皇宫相媲美的气象,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当然也记得文革给这里留下的许多劫后痕迹。不过,同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的孟子,自己却一直没有机会去看一下他的故里。近年来,自己很喜欢读《孟子》,心中对于到邹城一游的想法越发强烈起来。
凑巧了,山东师范大学的程汉大老师今年年初就向我发出邀请,说要陪同几位学界朋友一起到邹城游览。因为在石河子大学支教,路途遥远,就拖到了这个暑假。8月7日,北京的杨玉圣教授和我,河南大学的陈景良、耿勇教授等,以及程汉大教授等,大家兵分三路,从济南、开封和北京同赴邹城。程先生在当地的朋友康建国先生以及相启水先生等给了我们热情的款待。
邹城虽然是一个县级市,不过由于兖州矿务局的总部设在此地,加之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县城高楼林立,市容整洁。全市人口一百余万,县城里的人口就达到了四十万。经济发展势头很好,在全国百强县的排名中位居第十六或十七位。我记得我的家乡牟平县,全县人口好像也只有四十多万,虽然地处胶东,不过,经济总量是难以与邹城相比的。当然,对于知识人而言,更重要的是,这里诞生了孟子。
前面提到,我近来对于《孟子》发生了浓厚兴趣。我发现其中有着相当丰富的政治和法律思想。例如,我在博唠阁里就对于孟子的国际法学说作过一些梳理。我也在《南方周末》上发表题为“限制君权的孟子困境”的文章(2009年6月25日“阅读版”),尤其是注意到他在君为臣纲与可诛暴君之间所面临的困难。这是“民贵君轻”的呐喊之外,孟子宪政思想最值得开掘的一个课题。另外,读过孟子的人都会对于他关于治理国家中的专业分工思想留下印象。杨伯峻先生在他的《孟子译注》导言里对于孟子在思想上如何在孔子的基础上更上层楼有简要恰切的论述。因为这些阅读和思考,这次的孟子故里之游就有了格外亲切的感受。
当然,游览中印象很深的,虽然邹城离曲阜只有区区二十多公里,但是孟庙孟府的型制和规模与孔府孔庙相比有着巨大落差,另一个惊奇是,这里的游人稀少与第二天我们到曲阜时看到的万头攒动的景象之间的强烈对比。虽然至圣在前,亚圣在后,不过,治史者都承认孟子具有的巨大原创性,何以如此重孔轻孟,颇令人不解。关于后一点,当地的一位朋友解释说,也许恰恰是两地相距太近,因此游客大多是冲着孔子来的。游罢三孔,也就打道回府。假如孟子故里是在相距遥远的地方,反而会成为游客专程前往的一个中心景点。事实上,孟子之外,就在曲阜市的曾、颜两府也是观者寥寥。“大树底下不长草”,这种说法当然是有道理的。
至于型制与建设规模的差异,显然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或许正是因为孟子在君臣以及君民关系上所持的那种激进的主张,导致在后世的君主心目中,孟子多少有些受冷落。说来话长,先发几张照片,并表达对各位热情接待我们的东道主和费心安排了这次游览的程汉大先生的衷心感谢。
孟庙正门棂星门
亚圣庙石门立柱上留下了文革遗迹:毛泽东诗句“四海翻腾云水怒”
元朝的蒙汉文对照碑
一座独特的用连环画形式刻的图画碑。上图为孟子与齐宣王
从赐书楼向深处看
孟母三迁祠,祠无碑存
一棵生命力感人的古槐
孔庙雄伟的大成殿和游人如织的景象
评论